廣西云—廣西日報記者 周偉武 通訊員 呂曉藝 實習生 唐璐娜
編者按:
新時代有新特征、新載體、新元素。新時代時域下我市積極打造可視、可感、可思、可悟的“清風”工程,探索出一條“以文化人、以紀潤心、以談促廉”的綜合治理新路徑。日前,《廣西日報》刊登專題報道《故事入耳 防線入腦——梧州市以文化人、以紀潤心、以談促廉筑牢廉潔根基》,展示我市廉潔教育工作成效。現予以轉載。
盛夏時節,西江之畔,熱浪翻涌中,一場潤物無聲的廉潔教育悄然展開。講述一段家風故事、觀賞一部警示微電影、參與一場廉政談話、走進一個清風展廳……在梧州,從城市廣場到田間課堂,從“鏡頭微語”到“話語關懷”,清廉之風正輕拂黨員干部的心田,在基層百姓心中悄然生根發芽。
近年來,梧州市紀委監委立足地方特色,深耕本土資源,打造可視、可感、可思、可悟的“清風”工程,將制度監督與文化育廉融合推進,把干部教育與心理引導一體謀劃,探索出一條“以文化人、以紀潤心、以談促廉”的綜合治理新路徑。
廉潔清風浸潤人心
廉潔文化是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支撐,更是一項深入人心的民生工程。
以好家風涵養好作風,正在梧州蔚然成風。夜幕下,梧州市政廣場燈火通明、人頭攢動,一場以“清廉家風”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正在進行。舞臺上燈光聚攏,14位選手接連登臺,娓娓講述一個個動人至深的廉潔故事:古代清官以身立教、家風嚴正;抗戰時期的地下交通員守口如瓶,堅拒金銀賄賂;駐村干部分文不取、甘為孺子牛。臺下聽眾神情專注,市民韋潔玲由衷感嘆:“這些故事仿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讓人聽得入神,學得真切。”
與此同時,梧州廉潔教育陣地正在持續升級。7月1日,梧州市行政審批局黨員干部們步入市委黨校廉政教室,現場燈光柔和、展板整齊,一場生動的廉政教育活動拉開帷幕。從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論述,到典型廉政人物事跡;從家風故事,到廉潔警句,內容覆蓋多維角度、多個層面。
在梧州勤廉園里,綠樹掩映,青石小徑旁刻有廉潔詩文,花香拂面之際,干部群眾在靜謐中洗滌心靈。“無人敢帶私心入,萬戶皆知正道開。”這句曾刻在一處石碑上的廉潔古詩,跨越數百年,如今化身為微視頻《無人敢帶私心入》,在長洲區廉政教育基地里滾動播放。視頻中,明朝清官陳堯典拒賄斷案的故事,通過現代視聽語言煥新呈現,喚起觀眾對“廉”之傳統的共鳴與尊崇。
“我們要讓廉潔文化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梧州市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羅國華表示,借助“線上+線下”的多元傳播模式,廉潔文化如春風化雨般,悄悄沁入人心,推動全面從嚴治黨落地生根、潤澤長遠。
挺紀在前守護底線
廉潔教育不僅在耳濡目染中沉淀,更在制度流程中落地。今年4月,梧州市紀委監委對7名新提任紀檢監察干部開展集體廉政談話。“執紀者必先守紀,手電筒不能只照別人,更要照照自己。”梧州市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胡獻林語重心長。這場任前廉政談話,如一記警鐘,在安靜的會議室里回蕩,讓干部們心頭一亮。
“凡提必談、凡進必談”已成為紀檢監察工作的“鐵規矩”。2024年以來,梧州已有23名新任或提拔干部接受廉政談話。從紀律要求到案例剖析,從心理提醒到風險預警,談話內容直擊要害,句句入心。更重要的是,這并非“點到為止”,而是形成了“談話—教育—監督”一體推進的全鏈條機制:干部需參加紀法培訓,走進廉政教育基地重溫誓詞,觀看警示片、旁聽庭審,切身感受“警示就在身邊”。
同時,梧州市紀委監委將監督談話制度化、流程化,出臺從市到鄉各級黨委“一把手”對下級主要領導的談話制度,配套制定《監督談話流程圖》,推動“提醒—反饋—整改—回訪”閉環管理。不止于“談”,更重于“改”:每位被談話對象需在3個月內提交書面整改報告,報談話人并抄送上級紀檢監察機關,層層壓實責任鏈條。
“監督要像中醫治未病,提前干預、標本兼治。”梧州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程飛形象地比喻道。梧州市通過談心談話、家訪提醒等多種方式織密監督網,構筑干部心中那道“不能越、也不敢越”的紅線。
以案促改扎緊籠子
“查辦案件的終點不止于問責,更在于制度修復與治理提升。”梧州市紀委監委用實際行動詮釋“以案促改”的深意。
岑溪市信訪局原一級主任科員冼某某嚴重違紀違法問題被查處后,該市紀委監委第一時間向該單位發出紀檢監察建議書,推動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1次、警示教育大會2次、廉政專題黨課1次、談話提醒3人次,整改的同時也促進了制度完善。
2024年以來,梧州市紀檢監察機關共制發紀檢監察建議書506份,推動相關單位修訂完善制度機制500多項。每一份建議書都直指問題根源,整改全過程均由紀檢部門監督閉環落實。在對蒼海集團監督過程中,監督組發現其“以案促改”工作中3處不規范環節,立即督促修正。在隨后的警示教育會上,違紀人員深刻懺悔的視頻,觸動人心、令人警醒。
如何讓鄉村振興資金用到實處、惠及于民?梧州市紀委監委做細做實鄉村振興資金使用監管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查處鄉村振興資金使用監管問題132個,立案173件,制發紀檢監察建議書10份,推動職能部門整改問題43個,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95個,讓“查一案、改一類、治一片”成為現實。“不敢腐”是震懾,“不能腐”是制約。梧州市紀委監委用制度的籠子鎖住“任性的權力”,從源頭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
靶向整治惠及民生
群眾急難事,紀委“馬上辦”,回應民意,傳遞溫度。
夜色降臨,梧州市萬秀區塘源社區的燈光次第亮起。老人步履穩健,孩童追逐嬉戲,一片溫馨祥和的光影中,居民譚泉仁滿臉笑意,握住前來回訪的紀檢干部的手感激地說:“以前走夜路提心吊膽,現在亮堂多了,心里也踏實。”
這一場面,源于一次群眾的普通信訪舉報。社區反映路燈年久失修,市區兩級紀委監委第一時間啟動“接訴即辦”機制,半月內完成整改。
信訪舉報是紀檢監察工作的“前哨站”。2024年以來,梧州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持續開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緊盯住房保障、養老社保、生態環保等民生領域,建立“群眾點題—部門答題—紀委監督—群眾評判”的閉環工作機制,精準監督、定向治理。
在林木采伐領域,梧州市紀委監委推動林業部門啟動“減證便民”行動,破解“辦證難、辦證慢”老問題,為上萬林農節省費用近800萬元;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推動長洲區投入高標準農田管護資金139.5萬元,新建水壩3座、灌渠2065米,改善農田灌溉面積1000畝,惠及超5000名群眾……
“群眾的訴求就是我們監督的方向。”梧州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梧州將用強有力的監督擦亮民生底色,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發充實。
(轉自《廣西日報》7月16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