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離網-梧州日報訊 記者 陳益銘 通訊員 嚴夏麗 黎永堅
“看,飛起來了!”“可以施肥、播種,功能這么全!”3月30日,在龍圩區新地鎮都梅村,伴隨著陣陣呼呼聲,兩架無人植保機根據設定程序騰空而起,自主飛到指定田塊按照規劃路線均勻撒播出一粒粒谷種,不到5分鐘時間,就完成了10畝水稻田的播種作業。梧州大疆農業公司技術人員潘載陽說:“該無人機在作業過程中能自主繞開田間電線桿等障礙物,可以進行種子、飼料、農藥等多場景精準播撒和噴灑作業。在植保作業時,利用飛機螺旋槳的下壓氣流還可將藥液高度霧化,易于作物吸附,避免藥液過剩浪費,減少農藥在土地和作物上的殘留。
翻耕、插秧……在都梅村的田野里,農民身影忙碌,農機隆隆作響,處處洋溢著生機活力。這正是我市農機春耕現場會中的一幕。當天,位于龍圩區沛和農業水稻產業示范區,我市春耕現場會在這里召開,現場集中展示了一批綠色新技術、高效新裝備。記者在現場看到,無人旋耕機、無人插秧機、無人直播機、無人植保機等先進農用機械在田里、在空中來回穿梭,進行犁田、翻地、播種、插秧作業。在龍圩區區域性水稻產業中心核心示范區基地,梧州市沛和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展圖正在和工人們一起忙著補充秧苗到插秧機上。“高科技農機裝備讓‘會種地’變身‘慧種地’,我們公司新購買了10多臺(套)先進高效的農用機械,在實現基地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的同時,我們加大與農民合作社合作,為本地及周邊種植戶提供耕、種、管、收等農事服務,輻射面積達到2000畝。”在另一邊的田地里,一臺無人旋耕機正開足馬力加緊作業,“鐵牛”駛過之處,層層“泥浪”翻滾,頃刻間,一片片新翻的泥土從地里探出頭來。“以前單個勞動力一天連一畝田都難翻耕完,現在這樣一臺無人旋耕機通過北斗衛星定位,自動生成路徑,每天可以翻耕30余畝土地。”上海聯適導航相關負責人孟林虎介紹,無人旋耕機體型小、動作靈活,安裝上不同的配件還可以進行單獨旋耕、回填、開溝、施肥等。
在機插現場,農機中心技術人員詳細講解了機械化插秧技術的特點與優勢,并在田間進行機插秧示范,吸引了水稻種植大戶前來觀摩。起步、前進、拐彎、調整速度,在現場,農機手熟練地操作機器,隨著插秧機在田間快速平穩地前進,一行行整齊嫩綠的秧苗轉眼就插滿了田間,插秧機優越的性能和高效的作業,贏得了現場村民的贊賞。新地鎮洞心村村民黎水金說:“機械插秧省了很多人工,插秧的質量也很好,希望未來能大力推廣這種技術。”
在今年春耕生產期間,為了保證農業機械及時投入作業,全市各級農機部門共計組織干部、技術人員1621人次深入田間地頭,9.2萬臺(次)的農機在春耕中大顯身手。“今年我市新獲農機具購置補貼專項資金703萬元,已使用購置補貼資金528.52萬元,對購買春耕生產急需的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插秧機、植保機等農業機械,實行優先補貼、應補盡補。”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市農機中心黨組書記、主任劉志剛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