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鄉愁濃了。
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講,故鄉是一種情感的歸屬,一種文化的根脈。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的詩句,是無數異鄉游子心情的寫照。等待、焦慮、疲憊、急切……歸途雖然漫長,卻擋不住他們歸心似箭。 又是一年春運時,游子們載著日久的期盼,揣著滿滿的收獲,又一次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近年來,春運的內涵已變得豐富起來,除最常見的返鄉過年外,還有父母到子女所在城市過年的“逆向春運”,以及舉家外出旅游過春節等新形式。 2019年春運自1月21日起至3月1日止,為期四十天。期間,學生流、務工流、探親流三大客流交織,返鄉人提著行李奔往火車站、汽車站、加油站、機場,交織成一幕幕春運“大戲”。 洶涌的人潮中,每個返鄉人背后的經歷與故事,都化作表情浮現在臉上——是遙望故鄉方向的灼灼目光,是焦急等待時微蹙的眉宇,是互幫互助時一個暖心的笑容…… 雖然行色匆匆的人們掛著不一樣的表情,但他們內心深處卻有著同樣的企盼——團聚。 記者用鏡頭記錄下一張張“春運表情”,探尋表情背后的溫情故事。 記者 肖旻泰/文 
堅守 1月30日,梧州火車站站臺內人聲鼎沸,客運值班員吳佳正在指引T82列車的乘客上車。 吳佳是玉林人,2011年開始在梧州火車站工作。春節輪班,對于每一個“鐵路人”來說再尋常不過了。吳佳說,自己每日迎送南來北往的歸家列車,旅客能順利回家就是對她最大的安慰。記者 楊揚/攝 
繁忙 1月31日,梧州金暉汽車站服務總臺工作人員李業菁正在查詢資料,答復市民咨詢。 受理改退票業務,接受關于站內大小事的咨詢,接聽客服電話……票務員李業菁從業17年,盡管前臺工作只是她的一項輪崗“副業”,但她總是穿戴整齊,平和耐心地處理各項事務。春運期間業務繁忙,李業菁在早上8點就到崗,一直工作到下午4點。 記者 陳凡/攝 
焦慮 1月25日,杜先生和愛人帶著孫子、孫女在梧州南站候車廳等待檢票上車。 讀幼兒園的孫子孫女放假后,梧州市民杜先生和愛人就帶著孩子向廣州出發,希望讓孩子盡早與他們的父母團聚。孩子調皮好動,不時在候車廳東竄西跑,這讓杜先生和妻子既操心又無奈。 記者 陳凡/攝 
甜蜜 1月23日,廖女士和丈夫正在梧州西江機場候機。1989年,廖女士和丈夫花了38元從廣州坐火車到北京度蜜月;今年,梧州西江機場正式開通,他們逆著春運的方向到北京故地重游,重溫往昔。 記者 楊揚/攝 
餓了
1月23日,周夢晗小朋友在梧州東出口春運服務站大口吃著泡面。 半個小時前,周夢晗一家騎著摩托車抵達該站。由于周夢晗一直被媽媽用背帶綁在身后數小時,停車落地后,小夢晗站都站不穩。經過志愿者和家長的一番逗樂,剛睡醒回過神來的小夢晗開始大口吃面,手上還抓著一個蛋糕。記者 楊揚/攝 
急切
1月29日,唐先生從廣東東莞開小車載著一家人回廣西貴港平南縣大安鎮,經停梧州市龍船沖加油站休息。 唐先生與愛人歸家心切,兩人所在的東莞紙板工廠一放假,他們就自駕車啟程回鄉。13年來,唐先生一家每逢春節都會回鄉與親人團聚。他們一家經歷了從坐班車到乘高鐵,再到開私家車回家的變化,折射出的是國家運力的提升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記者 陳凡/攝 |